英文名稱: The Theories and Critics on Architecture ;
授課目的: 本課主要內容在介紹二十世紀之後的現代建築思潮,以提高同學對理論建築與設計的興趣,開啟有關建築設計的新思維:一方面讓同學認識建築理論與設計的關係,提昇批判性地創作建築設計之能力;另一方面加強同學的建築設計思考能力。課程內容將重要現代建築理論和作品,討論其空間文化與思潮,理解建築在社會層面的實踐性與文化功效。;
教學模式: ;
學分數:3;
成績計算方式: 平時成績30%
期中成績30%
期末報告40%;
開課教師: 郭建慧 助理教授 (chkuo@niu.edu.tw);
授課目的: 本課主要內容在介紹二十世紀之後的現代建築思潮,以提高同學對理論建築與設計的興趣,開啟有關建築設計的新思維:一方面讓同學認識建築理論與設計的關係,提昇批判性地創作建築設計之能力;另一方面加強同學的建築設計思考能力。課程內容將重要現代建築理論和作品,討論其空間文化與思潮,理解建築在社會層面的實踐性與文化功效。;
教學模式: ;
學分數:3;
成績計算方式: 平時成績30%
期中成績30%
期末報告40%;
開課教師: 郭建慧 助理教授 (chkuo@niu.edu.tw);
英文名稱: Service-Dominant Logic in Architectural Sustainability ;
授課目的: The course is to make the students have the ability to apply Service-Dominant logic on architectural sustainability.;
教學模式: Lecturing, group discussion, and report.;
學分數:3;
成績計算方式: Mid-term 40%, Final report 40%, Attendance 20%.;
開課教師: 李欣運 教授 (hylee@niu.edu.tw);
授課目的: The course is to make the students have the ability to apply Service-Dominant logic on architectural sustainability.;
教學模式: Lecturing, group discussion, and report.;
學分數:3;
成績計算方式: Mid-term 40%, Final report 40%, Attendance 20%.;
開課教師: 李欣運 教授 (hylee@niu.edu.tw);
- 教師: 李 欣運
英文名稱: Green Architecture and Eco-community ;
授課目的: 培養學生具備跨領域、宏觀之綠建築與永續規劃以及生態社區之相關知識、情意及技能,拓展專業視野及永續環境理念。;
教學模式: ;
學分數:3;
成績計算方式: 課程參與40%、
期中報告30%
期末報告30%;
開課教師: 郭建慧 助理教授 (chkuo@niu.edu.tw);
授課目的: 培養學生具備跨領域、宏觀之綠建築與永續規劃以及生態社區之相關知識、情意及技能,拓展專業視野及永續環境理念。;
教學模式: ;
學分數:3;
成績計算方式: 課程參與40%、
期中報告30%
期末報告30%;
開課教師: 郭建慧 助理教授 (chkuo@niu.edu.tw);
- 教師: 郭 建慧
英文名稱: City Planning and Design Theories ;
授課目的: 本課程主要目的是讓研究生在大學基礎課程訓練過後,在從事環境設計專業背後,活用其應具備的概念與素養,在人類的歷史發展背景下,環境設計的專業知識不斷的膨脹與擴大,學習環境設計除了需要不斷培養相關知識的整合與運用能力之外,更需要巨觀思考及精微分析的能力。本課程在巨觀上將教授城市規畫相關之知識讓研究生廣泛的鉅細靡遺的思考,並引導研究生對於環境設計上精微分析的能力。
透過所上之核心課程設計,「建築設計」與「環境規劃設計」的練習與訓練的設計基礎下,本課程將由理論與思潮出發,銜接課程內容,從過去之城市規劃設計的思想史與近年人口減少趨勢、以人為本思想,讓研究生在學習之中,能發掘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之「分析性的設計能力」;除此之外,並能關懷社會、了解歷史、尊重文化之「綜合性的設計能力」的培養,將環境設計規劃概念隨著時代變遷在而獲得實踐。活用必修及選修課程之相關核心課程理論方法與配套課程之實務操作、訓練學生整合、歸納與綜合分析能力,藉由個人或分組研究能力訓練機制,培養學生合作以及獨立判斷思考能力,以及學習一個完整的 Project 之操作方法與運作程序,將環境設計概念隨著時代變遷、專業的導入於生活中。;
教學模式: 1.教科書與參考書講解/2.投影片介紹與導覽
3.小組討論/4.小組發表
5.期中發表/6.期末發表
;
學分數:3;
成績計算方式: 上課出席(30%)/小組討論與發表(20%)
期中發表(10%)/期末發表(30%)
課堂上討論與發問(10%)
;
開課教師: 郭維倫 副教授 (wlkuo@niu.edu.tw);
授課目的: 本課程主要目的是讓研究生在大學基礎課程訓練過後,在從事環境設計專業背後,活用其應具備的概念與素養,在人類的歷史發展背景下,環境設計的專業知識不斷的膨脹與擴大,學習環境設計除了需要不斷培養相關知識的整合與運用能力之外,更需要巨觀思考及精微分析的能力。本課程在巨觀上將教授城市規畫相關之知識讓研究生廣泛的鉅細靡遺的思考,並引導研究生對於環境設計上精微分析的能力。
透過所上之核心課程設計,「建築設計」與「環境規劃設計」的練習與訓練的設計基礎下,本課程將由理論與思潮出發,銜接課程內容,從過去之城市規劃設計的思想史與近年人口減少趨勢、以人為本思想,讓研究生在學習之中,能發掘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之「分析性的設計能力」;除此之外,並能關懷社會、了解歷史、尊重文化之「綜合性的設計能力」的培養,將環境設計規劃概念隨著時代變遷在而獲得實踐。活用必修及選修課程之相關核心課程理論方法與配套課程之實務操作、訓練學生整合、歸納與綜合分析能力,藉由個人或分組研究能力訓練機制,培養學生合作以及獨立判斷思考能力,以及學習一個完整的 Project 之操作方法與運作程序,將環境設計概念隨著時代變遷、專業的導入於生活中。;
教學模式: 1.教科書與參考書講解/2.投影片介紹與導覽
3.小組討論/4.小組發表
5.期中發表/6.期末發表
;
學分數:3;
成績計算方式: 上課出席(30%)/小組討論與發表(20%)
期中發表(10%)/期末發表(30%)
課堂上討論與發問(10%)
;
開課教師: 郭維倫 副教授 (wlkuo@niu.edu.tw);
- 教師: 郭 維倫
英文名稱: Spatial Information System ;
授課目的: 空間(地理)資訊系統(GIS)己應用於各研究領域,協助擬訂環境政策並監視環境變化,以能充分且永續管理地球資源。本課程目標為介紹GIS,瞭解其重要觀念及理論,並透過GIS電腦軟體實作充分瞭解GIS的運作,課程執行包含課堂授課及配合研究生碩論研究之系統實作,以兼顧教學及研究目的。;
教學模式: 1. 課堂講授
2. 分組討論
3. 多媒體教材教學
4. GIS軟體實作;
學分數:3;
成績計算方式: 1. 平時成績(含課堂軟體操作、出勤及上課參與狀況):40%,配合進度之課堂演練與作業並按時繳交。
2. 期中報告:30%,基於碩論研究相關課題,撰寫繳交〔期中專題報告〕,上臺PowerPoint簡報,細節議定後公布。
3. 期末報告:30%,基於期中報告內容,實作GIS雛型系統,撰寫繳交〔期末專題〕,上臺PowerPoint簡報,細節議定後公布。;
開課教師: 張家瑞 教授 (changjr@niu.edu.tw);
授課目的: 空間(地理)資訊系統(GIS)己應用於各研究領域,協助擬訂環境政策並監視環境變化,以能充分且永續管理地球資源。本課程目標為介紹GIS,瞭解其重要觀念及理論,並透過GIS電腦軟體實作充分瞭解GIS的運作,課程執行包含課堂授課及配合研究生碩論研究之系統實作,以兼顧教學及研究目的。;
教學模式: 1. 課堂講授
2. 分組討論
3. 多媒體教材教學
4. GIS軟體實作;
學分數:3;
成績計算方式: 1. 平時成績(含課堂軟體操作、出勤及上課參與狀況):40%,配合進度之課堂演練與作業並按時繳交。
2. 期中報告:30%,基於碩論研究相關課題,撰寫繳交〔期中專題報告〕,上臺PowerPoint簡報,細節議定後公布。
3. 期末報告:30%,基於期中報告內容,實作GIS雛型系統,撰寫繳交〔期末專題〕,上臺PowerPoint簡報,細節議定後公布。;
開課教師: 張家瑞 教授 (changjr@niu.edu.tw);
- 教師: 張 家瑞
英文名稱: Creative City and Cultural Landscape ;
授課目的: 文化景觀的建構隨著社會歷史發展,其中的脈絡及研究範圍不斷擴展並且與其他專業新知相互結合;近年來,環境規劃設計除了滿足使用者基本的機能及功能之外,使用者的背景層面也逐漸透過不同的文化背景的研究成果在環境規劃設計應用上開始受到重視。本課程主要是探討人、文化、與城市之間實質環境的相互關係,透過本課程選用之教科書,在城市環境之中所隱藏的密碼,再由環境相關的研究與設計相互論述下,讓我們能夠了解使用者是如何去了解他(她)所處的實質環境,這些實質環境對使用者又產生了什麼樣的影響,使用者對其所處的環境又如何因應。特別在本校位於台灣東部的優勢,在田野調查的部分,首先以蘭陽平原為研究調查基地,在宜蘭市、羅東鎮、頭城鎮、蘇澳鎮,實際造訪並了解在地的生活模式與空間關係,讓研究生們了解怎樣的環境設計創意能適合於使用者,在環境創造過程中應注意哪些,並且幫助使用者如何利用環境中的各項設計來達成設計者與使用者概念吻合的目標,促進人與環境之間良性的互動過程,活用於環境設計之中。透過實質空間的調查,讓研究生「發現問題→觀察記錄→歸納整理→提案建議」,有效的提升設計的品質,達成研究之理論與實踐的層面。;
教學模式: 1.教科書與參考書講解/2.投影片介紹與導覽
3.戶外教學、田野調查/4.小組討論、小組發表
5.期中發表/6.期末發表
;
學分數:3;
成績計算方式: 上課出席(40%)/期中發表(20%)
期末發表(30%)/課堂上討論與發問(10%);
開課教師: 郭維倫 副教授 (wlkuo@niu.edu.tw);
授課目的: 文化景觀的建構隨著社會歷史發展,其中的脈絡及研究範圍不斷擴展並且與其他專業新知相互結合;近年來,環境規劃設計除了滿足使用者基本的機能及功能之外,使用者的背景層面也逐漸透過不同的文化背景的研究成果在環境規劃設計應用上開始受到重視。本課程主要是探討人、文化、與城市之間實質環境的相互關係,透過本課程選用之教科書,在城市環境之中所隱藏的密碼,再由環境相關的研究與設計相互論述下,讓我們能夠了解使用者是如何去了解他(她)所處的實質環境,這些實質環境對使用者又產生了什麼樣的影響,使用者對其所處的環境又如何因應。特別在本校位於台灣東部的優勢,在田野調查的部分,首先以蘭陽平原為研究調查基地,在宜蘭市、羅東鎮、頭城鎮、蘇澳鎮,實際造訪並了解在地的生活模式與空間關係,讓研究生們了解怎樣的環境設計創意能適合於使用者,在環境創造過程中應注意哪些,並且幫助使用者如何利用環境中的各項設計來達成設計者與使用者概念吻合的目標,促進人與環境之間良性的互動過程,活用於環境設計之中。透過實質空間的調查,讓研究生「發現問題→觀察記錄→歸納整理→提案建議」,有效的提升設計的品質,達成研究之理論與實踐的層面。;
教學模式: 1.教科書與參考書講解/2.投影片介紹與導覽
3.戶外教學、田野調查/4.小組討論、小組發表
5.期中發表/6.期末發表
;
學分數:3;
成績計算方式: 上課出席(40%)/期中發表(20%)
期末發表(30%)/課堂上討論與發問(10%);
開課教師: 郭維倫 副教授 (wlkuo@niu.edu.tw);
- 教師: 郭 維倫
英文名稱: Healthcare Architecture ;
授課目的: 面對台灣高齡化的社會變遷歷程,福祉環境規劃與建置議題的討論日益重要。本課程除對於老人、身心障礙者空間機能需求議題進行討論外,同時亦針對心理層面需求進行探討,希望能培養學生建立良好正確的規劃設計知識與態度,為高齡化、無障礙及公平的環境目標貢獻心力。;
教學模式: 教師講解丶專案討論丶影片評估丶調查報告;
學分數:3;
成績計算方式: 平時參與成績佔60%、研究報告成績,佔40%;
開課教師: 薛方杰 副教授 (fjshiue@niu.edu.tw);
授課目的: 面對台灣高齡化的社會變遷歷程,福祉環境規劃與建置議題的討論日益重要。本課程除對於老人、身心障礙者空間機能需求議題進行討論外,同時亦針對心理層面需求進行探討,希望能培養學生建立良好正確的規劃設計知識與態度,為高齡化、無障礙及公平的環境目標貢獻心力。;
教學模式: 教師講解丶專案討論丶影片評估丶調查報告;
學分數:3;
成績計算方式: 平時參與成績佔60%、研究報告成績,佔40%;
開課教師: 薛方杰 副教授 (fjshiue@niu.edu.tw);
- 教師: 薛 方杰
英文名稱: Research on Yilan Architecture ;
授課目的: 本課程站在宜蘭特殊的地理環境,自然環境當中宜蘭有宏偉的山、豐饒的平原與美麗的海洋,從海洋至山脈整體空間型態建構了許多與台灣其他地方不同的人文環境與其隱藏的智慧。由早期先人的智慧累績所建構的形式,發展至今交通動線的連結與便捷,使得宜蘭山、平原、海產生了很多不同的變化。在課程中將從文獻與理論上出發,由地區的空間特性,盤點過往留下來什麼,存在什麼產業、地景與現況實質環境,形成什麼節點等。從現今的宜蘭建築發展視點上來看,由宜蘭出身之立法院長游錫堃院長也曾指出,宜蘭建築歸納有三個特色,一是追逐美麗,不管哪種風格都很美麗;二是結合在地特色,與在地氣候、人文、景觀等,都能和諧在一起;三是節能,不管是縣府、議會,或傳藝、蘭博及學校的建築,都有節能概念。站在前述的發展基礎上,本課程將透過理論授課、小組田野調查、小組討論發表,藉由工作坊教學模式,從理論到實際的結合,強化研究生在建築設計上的分析與實踐能力,引導其碩士論文主題的方向,訓練研究生透過文字及圖說方式以專業的型態呈現,找尋宜蘭在地的建築模式語彙。;
教學模式: 1.教科書與參考書講解/2.投影片介紹與導覽
3.戶外教學與小組田野調查/4.小組討論與發表
5.期中發表/6.期末發表;
學分數:3;
成績計算方式: 上課出席(30%)/小組討論與發表(20%)
期中發表(10%)/期末發表(30%)
課堂上討論與發問(10%);
開課教師: 郭維倫 副教授 (wlkuo@niu.edu.tw);
授課目的: 本課程站在宜蘭特殊的地理環境,自然環境當中宜蘭有宏偉的山、豐饒的平原與美麗的海洋,從海洋至山脈整體空間型態建構了許多與台灣其他地方不同的人文環境與其隱藏的智慧。由早期先人的智慧累績所建構的形式,發展至今交通動線的連結與便捷,使得宜蘭山、平原、海產生了很多不同的變化。在課程中將從文獻與理論上出發,由地區的空間特性,盤點過往留下來什麼,存在什麼產業、地景與現況實質環境,形成什麼節點等。從現今的宜蘭建築發展視點上來看,由宜蘭出身之立法院長游錫堃院長也曾指出,宜蘭建築歸納有三個特色,一是追逐美麗,不管哪種風格都很美麗;二是結合在地特色,與在地氣候、人文、景觀等,都能和諧在一起;三是節能,不管是縣府、議會,或傳藝、蘭博及學校的建築,都有節能概念。站在前述的發展基礎上,本課程將透過理論授課、小組田野調查、小組討論發表,藉由工作坊教學模式,從理論到實際的結合,強化研究生在建築設計上的分析與實踐能力,引導其碩士論文主題的方向,訓練研究生透過文字及圖說方式以專業的型態呈現,找尋宜蘭在地的建築模式語彙。;
教學模式: 1.教科書與參考書講解/2.投影片介紹與導覽
3.戶外教學與小組田野調查/4.小組討論與發表
5.期中發表/6.期末發表;
學分數:3;
成績計算方式: 上課出席(30%)/小組討論與發表(20%)
期中發表(10%)/期末發表(30%)
課堂上討論與發問(10%);
開課教師: 郭維倫 副教授 (wlkuo@niu.edu.tw);
- 教師: 郭 維倫